原創: 買化塑研究院 買化塑 昨天
美國最終還是動手了,7月6日美國宣布對34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作為回應,中國也于北京時間7月6日12時開始實施對美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措施。但就在中美貿易戰剛剛打響之際,美國就開始對國內企業大開“后門”。
據《環球時報》報道稱, 7月7日凌晨美國貿易代表處宣布,被貿易戰影響的從中國進口產品的美國企業,可以有90天的時間向美國政府申請有效期為一年的“關稅豁免”。

這不由得讓人覺得,美國政府發動對華貿易戰的根本出發點始終是為了給中國經濟發展添堵,尤其是對中國工業振興方面的戰略性扼制。 尤其是這看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關稅豁免”舉動,完全是像“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即增加了美國企業的進口成本,也使得美國不得不在征稅清單內進行選擇性微調,而下一步美國還有可能進行其他調整,尤其是第二輪涉及160億美元征稅清單將成為重點。
貿易戰開打 誰更吃虧
在當前的貿易戰中,中方對美的貿易反制措施受到其進口規模的限制,可選擇的種類遠不及美方容易,且似乎處于被動低位,但如果選擇對能源類產品進口實施反制措施,尤其是針對美原油出口進行打擊,可能成為中方對美反制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對特朗普總統的政治打擊痛苦將事半功倍。

自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便開始推行“能源獨立”戰略,大力推動國內油氣資源開發,2017年美國原油日產量達932萬桶,2018年進一步升至1020萬桶,預計2019年美國原油日產量將達到1130萬桶,將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生產國。

而伴隨著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以及宣稱對委內瑞拉進行制裁,伊朗和委內瑞拉均有可能減產,美國很可能借機擴大自己的石油出口,使其在石油市場的份額擴大。根據EIA公布的6月份最新數據,目前美國原油出口量高達234萬桶/天,其出口量已經超過OPEC成員國中的11個,僅次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阿聯酋。美國在全球原油市場中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目前美國原油出口市場中,中國已僅次于加拿大,成為美原油出口第二大國家,據 EIA數據顯示,四月份美國對中國原油出口量24.8萬桶/天,占其總出口量的14%,按照當前的布倫特價格78美元/桶計算,日出口金額高達1934萬美元。

僅就今年來看,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自美國進口原油總量較去年同期依然有顯著上升。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2018年1-4個月,美國售往中國的原油和凝析油增至日均33萬桶,金額至23.9億美元,為去年同期的兩倍。

種種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成為美國能源出口的主要市場,但相較于美國,中國的“選擇性”則有很多。
以2017年的數據來看,2017年中國原油進口前五大來源國分別為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五國進口量超過年進口量的50%以上,雖然近年來隨著美國原油供應量的增加,北美原油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飆升,但美國在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國排名中也僅僅占據第14位,遠低于中東國家及俄羅斯。

如果后續貿易戰擴大至能源進口領域,受制于關稅影響,中國買家放棄美國原油進口而轉投“其他懷抱”,美國很難再找一個像中國這么大的替代買家。
如果按25%來對美國原油征收關稅,按7月9日WTI 收盤價73.85美元/桶計算,每進口一桶原油需增收18.46美元關稅。按據標普全球普氏數據顯示,2017年北美原油出口至中國總量765萬噸來計算,關原油關稅這一項,美國就損失近10億美元。
中美貿易戰持續到最后,結果無疑是互相傷害,而去深究誰的傷害更深,這反而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