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即將迎來激烈殘酷的競爭,這似乎已經是業內共識,尤其近日,不少企業都在大力裁員。
見微知著,如今供需矛盾難以緩解,市場上,來自國企、民企、外企的大型高端投產項目又在不斷激增,無形中給中小型企業帶來了壓力。

比如國企的中石化在廣東省湛江市投產的1000萬噸/年煉油、80萬噸/年乙烯項目,中石油中委廣東石化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民企的盛虹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外企的??松梨谠趶V東惠州100億美元的化工綜合體項目,巴斯夫在湛江的100億美元項目。
雖然這些如異軍突起般的大型煉化項目還未完全建成,可殘酷的競爭卻已經初現端倪。
在今年第一季度,埃克森美孚的煉油業務出現了近10年來的首次虧損,虧損額達到2.56億美元;雪佛龍下游業務也出現大幅下滑,利潤相比2018年同期大降了65%。
在全球煉化項目大型一體化浪潮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能源行業更深層的產業變革。這種深層變革決定了,石油石化行業將發生不可避免的大清洗。

推及處于煉化下游的化工行業,在原材料生產產能受到沖擊的同時,自然會面臨著不斷的更新淘汰。高端原材料產能增多,勢必會淘汰很多低端材料,成本會不會提高是一個疑慮,最明顯的是產能的擴增,或許也將為供應面原本已經過重的壓力,再添一擔。
現如今,已經被供需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PC PA66 PMMA,等待這些市場的,只有不斷跌創新低的價格,至于手中還有不少庫存的貿易商,又該何去何從?
5月31日消息,受隔夜油價大跌影響,國內商品期貨日盤收盤大面積飄綠,化工品期貨跌幅明顯,原油、燃油領跌,其中原油主力合約跌逾5%,另外,瀝青、甲醇等期貨均跌超2%。
截至日盤收盤,行情表現如下:

石化產業下游產品利潤暴跌已經開始傳遞到原油價格
今年三月,從市場反饋研究就可以知道,中國成品油市場表現疲軟。作為最大的原油需求增量貢獻國家,這樣的終端市場表現將會對原油市場表現形成重大拖累,尤其是汽油市場上周開始價格已經低于年初價格,這在原油同期上漲30%以上的背景下看起來如此的不可思議。
事實上拖累油價的并不僅僅是成品油市場,今年化工品市場表現也是一片慘淡,不管是烯烴價格還是芳烴價格統統低于年初時期價格。中國市場一片慘淡同時,與之距離最近的新加坡地區的煉油利潤同樣深受沖擊,近日路透社引用相關研究數據稱,新加坡地區的煉油利潤創出了16年以來的最低,甚至比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的利潤還低。
昨日市場已經爆出信息一些亞洲煉油商已在考慮削減產量。這些煉油商包括韓國的SK能源、中國石油和雪佛龍旗下的新加坡煉油公司等,數據顯示全球其他地區的煉油行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有數據顯示,在目前我國主營煉廠和地方煉廠的開工率均處在近幾年以來的低位。有知情人士稱,原油購買成本的增加,已經觸碰到了煉油商的底線。